咱接娃放学没少碰着这情况吧?
娃背着半沉的书包,踢着路边小石子,声音蔫蔫的:“今天老师问‘17 减 9 咋算’,我手指头刚蜷到第 6 根,数到 17-1=16,同桌就 “腾” 地站起来说‘用破十法,17 拆 10 和 7,10 减 9 剩 1,1 加 7 得 8’,全班都转头看他,我攥着铅笔的手都没敢抬……”
翻遍娃的数学书,除了老师用红笔圈的 “重点”,连个自己画的小问号都没有,练习册上的错题还沾着没擦干净的橡皮屑,旁边歪歪扭扭写了个 “算错了”—— 合着 40 分钟数学课,咱娃全程当 “静音观众”,连老师点到他名字时,都得愣两秒才反应过来 “叫我呢?”
可别先皱着眉骂娃 “不努力”!6-9 岁的娃,数学脑正处在 “从‘掰手指死算’到‘找方法巧想’” 的关键期,成 “小透明” 真不是娃故意的,多半是没找对门路:
✅ 不是反应慢,是缺 “解题小窍门”——
就像算 “小红排第 5,小刚排第 12,中间有几人”,咱娃能掰着手指头从 5 数到 12,数到一半还得回头确认 “刚数到几来着”;但思维数学会教他 “画圆圈标名字”,红圈写 “小红(5)”,蓝圈写 “小刚(12)”,中间空着的圆圈数一数,3 秒就出答案,比硬数快多了,还不容易错;
✅ 不是胆子小,是没 “说清思路的底气”——
老师追问 “为啥这么算” 时,咱娃可能心里有谱,但嘴跟不上,支支吾吾说 “就是…… 算出来的”;可思维数学早帮娃练过 “把想法讲明白”,比如用小积木当教具,让娃边摆边说 “我用平十法算 15 减 8,先把 8 拆成 5 和 3,15 减 5 得 10,10 再减 3 得 7”,下次再被提问,娃能举着笔大声说,生怕老师没听见;
✅ 不是不爱学,是没 “被看见的成就感”——
别人靠思维方法快速解题,被老师夸 “真会想”,还能上台当小老师;咱娃跟数字 “死磕” 半天,算对了也没人注意,算错了还得悄悄改,越算越没劲儿,后干脆缩在座位上,连课本都不敢往前挪,可不就成了 “小透明” 嘛!
✅ 不是只会算题,是能当 “逻辑小侦探”——
思维数学还会教娃 “找规律”“比轻重”,比如给一串图形 “△○△○△?”,咱娃以前可能瞎猜,现在能指着说 “一个三角一个圆轮流来,空的该是○”;遇到 “三个苹果比两个梨重,一个梨比两个橘子重”,能顺着推 “一个苹果比一个橘子重”,这可不是死记硬背,是练会了 “绕弯子想问题”;
✅ 不是学完就忘,是能当 “生活小算手”——
思维数学实在的是 “不脱节生活”,比如带娃买文具,“一支笔 3 块,买 4 支要多少钱”,娃不会只掰手指算 3+3+3+3,会说 “3 乘 4 等于 12,比一个个加快”;整理玩具时,能把 “8 辆小汽车分 2 个盒子装”,算出 “每个盒子装 4 辆”,连收拾东西都变利索了,这不比单纯算题有用多了?

敲黑板:6-9 岁学思维数学,真不是让娃提前啃高年级课本、背复杂公式,而是帮他装一个 “数学思维工具箱”—— 里面有 “拆数小卡片”,遇到减法会拆成好算的数;有 “画图小格子”,遇到排队、分东西能直观标出来;有 “逻辑小线索”,找规律、比轻重能绕明白;还有 “生活小算盘”,买东西、分玩具都能用。等娃有了这本事,下次数学课哪里还会 “隐身”?保准坐得笔直,眼睛亮晶晶地举着手,老师一叫就站起来,连说带比划地讲方法;平时逛超市还会主动跟咱说 “妈妈,买这个更划算”,那小骄傲的模样,咱站在教室后门看了、在超市听了,都忍不住偷偷笑!

预约试听





